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PO原创市集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77页

      岛上的一桩桩一件件,大事,小事儿,林不羡都记得非常清楚,有些能详细到具体是哪天发生的,什么天气,大概都有谁参加了,这些话若听在旁人耳中大概会被林不羡异于常人的记忆力所折服,唯有云安听的心都跟着颤抖起来,她将林不羡揽在怀中,疼惜道:“很累吧?”
    在云安面前,林不羡永远不是那个运筹帷幄的女皇陛下,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依靠在自己爱人、妻子怀中的女人。
    “嗯。”
    “这一路下来……很孤独,对吧?”孤独寂寞到能清楚地记住这些细枝末节。
    “嗯。”
    云安亦如少年时那样亲吻过林不羡的额头,坚定地说道:“今后有我。”
    “好~。”
    ……
    二人相拥睡下,云安却失眠了,她想了整整一夜。
    云安觉得林不羡虽然做出了旷世功绩,但她其实并不快乐……在给自己讲述这些的时候,林不羡的表情还不如当年在南林府里拨算盘,算收益时来得开心。
    次日,云安约林不羡去沙滩散步,二人十指相扣,赤足走在沙滩上,吞吐的浪花不时没过二人的脚背。
    云安问林不羡:“要不要听听你离开之后,燕国发生的事情?”
    “好。”
    随后,云安又和林不羡讲述了在燕国发生的事情,周舒小郡主的死,李元的死,林威的失踪……刘姨娘和林不替的不知所踪,以及朝廷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些年云安走过的地方,百姓们的生活状态……再有就是吕颂一家和林不羡三姐家的近况。
    林不羡听完只是一叹,沉默良久。
    云安还告诉林不羡:后来她无意中去了一趟林二姐的故乡,得知妞妞的生父和奶奶并没有躲过这场战乱,云安辗转寻到了妞妞的同胞弟弟,那孩子当时已经当了一段日子的小乞丐,在一座破庙里,自己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云安命人将赵德救治过来,把他送到了林三姐家……
    林三姐膝下只有三个女儿,在云安的见证下:赵德改换名姓有了新的身份,作为林三姐夫妇的养子。
    赵纲母子这对害死林二姐的直接和间接凶手,也算有了应有的惩罚。
    林不羡安静地听完,发现云安对自己的“功绩”只字不提,自家大姐在飞鸽传书里数次提及云安正在做一件利益天下百姓的大好事,虽然林不羡很想听听,但云安不提……林不羡也知道这些年云安的身不由己,并不追问。
    话锋一转,问道:“对了,师父她老人家怎么样了?娘亲还时常念叨她老人家呢。”
    云安突然沉默,良久方开口道:“师父她老人家……羽化了。”
    “什么?怎么可能呢!”林不羡震惊不已,因为她从小起,每年都和自家母亲到清虚观小住一些日子,可以说对清虚观还算了解。林不羡知道这些道长们有一门密修的功法,修行到一定境界以后可以延年益寿,福寿绵长……
    玄一道长的身份虽高,但其实是“玄”字辈里面年纪比较小的,比她大几十岁的道长们都还好好的,她老人家怎么可能羽化呢?
    “是真的。”
    “难道……是因为意外么?”
    云安摇了摇头,心有戚戚,解释道:“师父她老人家早就去了,在通和元年的时候她老人家便羽化了……”云安的眼眶倏地一下就红了,即便事情已经过去了好久好久。
    林不羡叹了一声,握住云安的手,安慰道:“知道你敬重师父,但逝者如斯,你也莫要……执念了。”
    “嗯。那是天兴二年的事儿了……”
    云安的回忆飘远,天兴二年云安奉高怀之命,率领钦差团深入民间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来到几乎是废墟一片的旧京,那里的百姓从原来天子脚下最富庶繁华的环境,沦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一群人。
    身强力壮能逃走的几乎都逃走了,剩下的都是一些年老体弱走不了的,或者家中父母年事已高的孝顺之人。
    云安看到以后深有感触,她立即征集了百姓们的意见,然后与钦差团的官员连夜开会商讨,力求制定出一条最快,最合适的解决之道。
    某天夜里,侍卫来报说:有一个自称瑞儿的女子求见。
    听到瑞儿的名字云安什么都不顾了,立刻让侍卫把瑞儿请进来,正厅接见。
    瑞儿是孤身前来的,她给云安带来了玄一道长羽化的消息,料到了云安不会轻易相信,瑞儿还将一封玄一道长羽化前特意写给云安的信交给了云安。
    ……
    云安驻足,打开空间手中凭空出现一个信封,递给林不羡,说:“你自己看看吧。”
    林不羡接过信,打开……里面的确是玄一道长她老人家的字迹。
    徒儿,见字如面,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为师已羽化而去。
    为师料到你不会轻易相信,便用这所剩不多的时间留书给你,为师的身后之事皆由瑞儿操办,她有恩于为师,徒儿切不可为难于她。
    回首你我师徒相遇,玄妙不可言,如今思之……原是自有缘法。为师空活数十载,自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直到你我师徒“十日谈”后,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自你走后,为师苦参数月,终蒙开悟,回忆起师祖昔日之言:“俯仰之间皆为浩瀚,吾辈观蚍蜉,实则亦为蚍蜉。”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