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PO原创市集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89页

      两人上楼开了门,朗颂和朗月在玄关迎接。
    朗月在看到谢霜语时,愣了一下,她将从鞋柜里拿出的新拖鞋放在谢霜语面前后,立刻躲到哥哥身后,探出头来悄悄打量。
    朗颂摸摸朗月的头发,向谢霜语解释:“她第一次见你,有点害羞。”
    谢霜语已经呆住,眼里的感情几乎流淌出来。比起婴儿时期,朗月的五官长开了,眼睛圆润晶亮,鼻梁高挺,唇珠饱满,从一个娇嫩的小婴儿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想摸一下朗月白嫩的脸颊,伸出手去又怯怯地收了回来。
    朗月揪着朗颂的裤子,在哥哥的鼓励下向前走了一步,用儿童羞涩柔软的声音叫谢霜语:“阿姨。”
    “你好呀,小月月。”谢霜语温柔地应了一声。她蹲下身,克制地拥住了朗月小小的身体,将下巴搭在朗月的肩上,眼泪已经悄然滚落。
    朗月本就是个开朗活泼的性格,况且她眼里的漂亮阿姨还给她买了很多礼物,经历最开始的羞赧后就彻底放开性子。
    谢霜语尝试性地和朗月说话,问她在看什么书。
    朗月跪坐在地毯上,举起手中的儿童漫画,一字一顿地回答。怕自己发音不好,没有说清楚,她害羞地抿了抿嘴唇,耐着性子重复了一遍。
    见谢霜语似乎很感兴趣,朗月又翻回到第一页,慢慢地给谢霜语讲述漫画所描绘的故事。
    谢霜语一开始坐在沙发上,不动声色地挪到地毯上,坐到了朗月的身边。
    朗月抬眸看谢霜语一眼,往她身边又挪近了一点,把漫画书挪到她面前,指着书上的兔子,说:“阿姨,它,喜欢,胡萝卜。”
    谢霜语感觉心脏都快要跳出来,她感受着朗月温暖的体温,在孙谚识的眼神鼓励下,小心翼翼地伸手环住了朗月,指着漫画书上的大象,柔声问:“那大象呢,它喜欢什么?”
    朗月指着茶几上的香蕉,脆生道:“香蕉!”
    这个词的发音很准确,坐在一旁的孙谚识轻轻鼓掌,夸赞道:“月月好棒!”
    谢霜语后知后觉,意识到孙谚识是在鼓励朗月的学习积极性,也跟着鼓掌。她收回手,看着孙谚识,感激道:“谢谢你。”
    “她父母还有哥哥的功劳,”孙谚识说,“把她养育成了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孩。”
    谢霜语点头,温情脉脉地看着朗月,抚摸着朗月的头发:“我很感激他们。”
    没多久,郑烨一家来了,家里热闹起来。孙谚识让他们在客厅玩,自己去厨房给朗颂打下手。
    朗颂、谢霜语轮流在厨房忙碌一番,一道道中、日式美食端上餐桌。
    其乐融融地吃完午饭,大家转移到阳台晒太阳聊天。
    甘甜甜和谢霜语挨着坐,喝着果汁从育儿经验聊到了衣服、职场。
    朗月和川川坐在爬爬垫上玩积木,黄豆懒洋洋地趴着,承担起了照顾小孩的责任。
    阳台另一角,三个大男人支起小桌玩斗地主,郑烨连输三把,不忿道:“朗颂,你怎么老给他放水,你们一家人欺负我这个外人是吧?”
    孙谚识打抱不平:“你讲点道理,刚才你是地主,我俩打你。”
    朗颂莞尔,拿起桌上空了的茶壶,说:“我去泡壶茶。”
    “我去就行。”孙谚识把朗颂按了回去,拿着玻璃茶壶进了屋,走向厨房。
    等水烧开的时间,他倚着墙壁,静静地凝注阳台的家人、朋友。这个画面很熟悉,数月前,在蓝楹巷中也有一大桌子人围坐一起,吃饭闲聊。
    郑烨踱步过来,和孙谚识并排斜靠着墙,问:“表情这么深沉,在想什么呢?”
    孙谚识笑哼一声:“我在想,经历了人生的低谷,我比以前更爱生活了。”
    第110章 走向人生的远方(正文完结)
    正月十五这天,朗颂和孙谚识回了屏州老家。
    因为晚上就要赶回江城,考虑到途中奔波劳累朗月吃不消,也想给谢霜语一个和朗月独处的机会,这次他们没带朗月,把她放在了谢霜语那。
    上次聚餐谢霜语离开后,朗月趴在孙谚识腿上,羞涩地说:“爸爸,阿姨,很漂亮。”对谢霜语喜欢得不行。
    昨天晚上她得知哥哥和爸爸不带她回老家,瘪着嘴要哭,一听漂亮阿姨来接她去玩,顿时破涕为笑,还特意把那只泰迪熊抱上床,说要和黄豆还有熊熊一起去阿姨家里玩。
    第二天一早,送走朗月之后,两人搭乘高铁前往屏州市。
    朗颂的老家在乡下,到了屏州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城乡巴士,才终于到达朗颂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群山环抱的桃树山村。
    朗颂带着孙谚识往村里走,边走边说:“我七岁的时候跟着我爸妈去了江城,自那以后每年最多回来一两次,住个两三天。”他指着不远处流经村里的一条小河,“现在太冷,到了春夏很好玩,可以上山摘野果子吃,还能下河摸鱼。”
    孙谚识深吸了一口农村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想象着朗颂小时候卷着裤腿下河摸鱼的样子,问:“你摸鱼厉害吗?”
    朗颂回忆了一下,回答:“还挺厉害的,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只猫,一年到头都有小鱼干吃。”
    孙谚识舔了舔嘴唇,突然有点馋小鱼干。
    今天是元宵节,村里挺热闹,在县城工作的年轻人都回村陪留守村里的老人过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