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PO原创市集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55章 林汉家的动物园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作者:半只青蛙

    第555章 林汉家的动物园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作者:半只青蛙

    第555章 林汉家的动物园

    林汉家的动物园

    坦克的开发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一款坦克的开发周期很长,其设计前必须考虑到对手坦克的发展进度。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穿越者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可以提前知道对手技术发展的进度而制定自己相应的开发标准。

    对于二战来说,坦克的发展速度和飞机性能的提升很相似,皆是一年一个样。两年前的经典,在各国间你追我赶之后,两年后就成了过时货,又要苏德两国的情况最为突出。

    被林汉粉碎的这个历史位面,林汉和汉娜虽然制定联合苏联,****欧洲的战略方针,但两人也无法预伏苏德之间的脆弱“和平”,到底能维持多久,所以在制定坦克升级方案时,一切皆是以最坏的情况预估。而对面苏联,斯大林出于对“穿越者”“先知”的恐惧,也是拿着鞭子强逼苏联设计师不停开发升级新式坦克以便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所以两国尽管一直和平,但装甲兵的更新换代速度却是极快。

    对于德国装甲兵来说,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受凡尔赛条约限制,整个国家的军工发展被长期压制得无法正常发展,被迫“放羊”的时间达十数年之多。

    坦克的开发设计,同样也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点一点地进行技术积累。德国坦克开发时,汉娜不是不想一步登天直接开发出三十吨级别的坦克,但是这根本不可能。技术的开发,最讲究积累,不顾现实直接乱上三四十吨甚至五十吨的坦克,那会扯到蛋的。(PS一下,看到一堆穿二战的些无知的作者,在一九三九年就给德国上四五十吨重的虎豹,先不说这个时代的德国有没有这个技术,光是战术运用上也是不可行的,虎豹糟糕的道路通过性在西线一样是灾难。)

    林汉一家人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制定了“小步快跑”的科技开发计划。

    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最大困难就是“研发”方向难以确定。

    当一项新兴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进入了分叉口处,面对着面前突然出现的多条分支,似乎每条都能通向终点,科技家们在路口处时往往不知所措。最后能做的,要么是赌博式地选一条走下去,或者仗着财大气粗,不怕烧钱,每条路都试过去,用实践是检验真理这条绝对正确的“手段”,以烧钱的方式“烧”出一条路来。

    不过对于1932年还在处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的德国来说,他们不可能象财大气粗的美国人般,用烧钱的方式烧出一条路来。

    而原历史位面的德国,正是因为搞不清楚方向,又什么都想尝试一下,耗费了无数的经费,更浪费掉大量的时间,导致坦克开发进度严重落后不说,到最后更直接点歪了科技树,选择了最糟糕的一条路:重叠式负重轮这最错误的方向。

    不过这个位面的德国,由于有穿越者相助,来自后式的林汉和汉娜,非常清楚未来十年,甚至是五十年里坦克的发展方向。

    从一开始,德国的坦克的开发,就定下了:较大直径负重轮、倾斜装甲、扭杆弹簧悬挂这三大发展方向。

    而坦克开发的远期方案,则是以三十吨坦克、88毫米~105毫米坦克炮、柴油发动机、通用底盘为终极目标。

    舰男位面一号坦克发展史

    早在1932年希特勒比历史提前半年当选德国总理之前,德国陆军军械局在1931年就秘密下令开发一种造价低廉,能立即生产的过渡型坦克。几家公司公展开竞标设计,结果都十分相似。军方最后选中克虏伯公司设计的LKA1底盘,为了保密,称其为农业拖拉机。

    如果就这么按原来的历史走下去,克虏伯公司要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即一直拖到1934年四月,才能将这个型号的坦克正式定型,即后世的著名的5。5吨级别的I号坦克。

    克虏伯公司开发设计的一号坦克是不折不扣的训练坦克,两人车组,武器仅能安装两挺792毫米机枪,装甲薄,常见有许多开口、裂缝和焊缝,车体强度差,连说是反坦克炮了,就连带钢芯穿甲弹头的机枪或反坦克枪,都能轻易地击毁他。

    不过希特勒在1932年提前半年上台后,在穿越者的干涉下,已经开发出毛胚的克虏伯公司的LKA1底盘,被直接扔到了一边。知道自己是在和时间赛跑的希特勒,已没时间去等克虏伯公司完善的他的设计,他直接要求克虏伯公司直接抄袭英国著名的维克斯轻型坦克设计,并定下达硬性指标:在1933年八月前必须生产出超过五百辆坦克交付陆军坦克教导师使用。

    在这之前,德国方面已经通过苏联,偷偷地获得了一辆维克斯坦克,以及苏联方面转手倒卖提供的该型坦克的图纸。(注:苏联一开始购入维克斯MKE的目的即对这种坦克进行测评,测试结果发现MKE比他们自己研发的坦克还要来的优秀,因此向维克斯购买生产授权在苏联大量生产,苏联自制的MKE即为T26轻坦克。一开始苏联生产的T26为A构型(换装苏联制DP机枪),随后将炮塔改装变成一炮塔安装37毫米炮,另外一个炮塔仍然安装机枪的混合构型,这两种构型并没有生产非常多的数量,真正量产的款式为B构型修改型,安装了45毫米坦克炮以及2挺机枪。最终生产型T26除了改用了焊接制法,还采用了加入避弹构型的铸造炮塔。)

    克虏伯公司依苏联人的提供的维克斯坦克的图纸,直接开始生产德国版的维克斯坦克,德国陆军将其命名为一号坦克。在此期间,德国方面也得到了一辆维克斯坦克的苏联改进型——即著名的T26轻型坦克。(注:历史上苏德蜜月期时,苏德两家军事交流是非常广泛的,早期型的3号坦克甚至在苏联测试过。)

    在吸收了两家坦克设计的特点后,克虏伯公司的坦克设计师,依汉娜的要求对维克斯坦克进行了以下的改进。

    1、加强承重悬挂构件的强度设计,进行类似T25的改进,以便其能达到汉娜提出来的十吨坦克的设计标准。

    2、参考T26的布局结构,改两人车组为三人车组。

    3、扩大炮塔座圈,依汉娜提供的草图为为参考,重新设计炮塔,提高后座空间距离,以便能安装一门40毫米\/60倍径的反坦克炮。

    虽然心急火燎的希特勒下达了1933年八月前就要交货的硬性指标,但实际上完全没有准备好的克虏伯公司,一直拖到当年十一月才开始量产坦克,第二年一月仅完成三百辆I号A型坦克的生产计划,而余下的240辆一号A型坦克,则是被奔驰公司和“艾瑞丝蒂法”公司在此期间完成了订单。

    主要原因还是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以德国那糟糕的军工生产体系的因素。在知道德**工体系生产如此拖沓之后,希特勒不得不从上台一开始就对德国国内的军工体系进战略性的调整,也影响到了该型坦克的生产。

    不过此时的一号A型,只能说是一个半成品——为其配套的40\/60倍径的反坦克炮,此时根本连影子都没有。古德里安的三个坦克教导师接收到的540辆一号A型坦克,都只能临时装上一挺792毫米的机枪凑数。

    不仅如此,为了加快生产速度,节省成本,这批一号坦克虽然完全可以承受十吨的体重,但A型装甲都被减薄到8~12毫米,仅能抵挡步枪和普通机枪子弹,使用专业的反坦克枪就可以轻松地击穿其正面装甲。

    这一批的一号坦克中,十吨重的B型只造了二十辆用于测试底盘测试,以便为将来的改进提供经验。

    该型坦克虽然就战斗性能而言极差,但也有先进的闪光点在于,和其原型维克斯坦克相比,车体前部被拉平成一整块六十度倾斜的装甲板,其外型和未来1936年型的维克斯坦克十分接近,只不过炮塔换成了一个更加硕大的炮塔以方便将来安装更大口径的火炮。

    此外另一个先进的地方是其为了便于生产,整个坦克底盘外型设计时是“用直不用曲”,尽可能多地减少拐角折叠阶梯构造,尽可能地“使用整块装甲板”,其外观看上去有一种流线型的“流畅美”——早期的坦克设计,甚至可以说是1942年的前,各国的坦克设计,在外形上都十分地奇葩,无论是苏联的T26、BT5、BT7,或者英国的那一票巡洋坦克或步兵坦克,或者法国坦克,以及美国的M2、M3系列,也包括历史上德国的一号到四号甚至是虎式坦克,其车身外型上看上去皆象梯田般,高低不平,又是直角又是拐角。这种设计毫无用处不说,既增加了制造工时,又严重影响了防御强度,美观性上,更是可以用“丑得要命”来形容。

    这种糟糕的坦克外形设计,历史上各国要到战争进行到1941年后,才逐渐地意识到原先的这种外型设计简直愚蠢至极,这才纷纷开发出拥有“流线型般流畅”外表的坦克。

    一号A型坦克装备德国陆军教导师,由于其漂亮的流线型外观,很快得到了坦克兵们的喜爱,为其取了个叫“婚车”的外号——意思是说可以开着这款坦克去娶妻。

    此外另一个先进之处,就是该型坦克虽然是作为训练车装备部队,却早早地装备了最先进的晶体管电台和车载通讯系统,对协同作战来说意义重大。不过该型坦克在参加西班牙内战时,德国为了不过早暴露电台的重要性,故意拆除了坦克上的电子设备。

    一号坦克装备德国陆军装甲教导师后,在官方的宣传中濒濒亮相,并一度成为媒体上耀眼的明星。当时,英国方面故意将一号坦克的照片和维克斯6吨坦克的照片摆在一起做比较,指着他的悬挂嘲笑德国人无耻地抄袭了维克斯坦克的悬挂设计,并故作不屑地道:“不要以为搬了个脑袋(指炮塔),披了件新衣服(指车体外型的不同),我们就认不出你是抄袭我们的设计了”。

    一号A型装备部队后,问题不少,首先就是遭遇发动机马力不足的问题,其原先使用的是100马力的风冷式汽油机。其用在减重版的七吨级的一号A型坦克上也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勉强够用。

    而用于十吨重的B型时,动力问题就非常明显,则是由于发动机马力不足三天两头出问题,不得不重新选用新的发动机,也就是后来开发出来的C型、

    C型更换了一台120台马力的水冷式汽油发动机。不过这时由于军方的生产重心已经转移到二号坦克上,C型坦克只拿到了200辆的订单,其全部都由艾瑞丝蒂法公司在1934年时生产完毕。

    此时德**方虽然已开发出PAK36 40毫米\/45倍的坦克炮,但是林汉和汉娜都知道在未来的西欧战线上,40倍\/45毫米的坦克炮根本啃不动英法联军的坦克,所以对生产这款坦克炮根本就不热心,依汉娜的建议,希特勒要求将炮管长度提升到60倍径。

    由于这种长度的炮管,其炮管生产任务和博福斯高炮重叠。加上当时中国战争爆发,官方要求优先给40毫米博福斯高炮生产让路,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40毫米坦克炮的产能严重不足。生产出来的40毫米坦克炮,也被更先进的二号坦克抢走。所以到C型为止,一号坦克始终都被迫使用机枪作为主要武器。

    一号D型是1934年六月开发出来,将一挺792机枪更换成了20毫米机关炮,总算让这款坦克换装了火炮。此时德国坦克的生产重心已完全转移到二号坦克上,专门生产的D型坦克产量极少,全部产量不到二十辆,军队中装备的D型,大多数是从现有的A~C型中升级而来。

    E型是换装了30毫米MK108机关炮的版本,和D型类似,皆是从旧型号改进而成,专门立项生产的是一辆都没有。这个型号的坦克主要都出口西班牙参予西班牙内战,由于出口时德国人故意拆除了坦克里的电台,加上火力贫弱,其在西班牙战场表现一般。不过西班牙共和军在接收了一号坦克后,通常是将被打坏的报废的T26坦克上的45毫米坦克炮安装到一号坦克上。由于一号坦克的炮塔是为40毫米\/60坦克炮设计准备的,安装使用T26的45毫米\/46倍径炮根本不成问题,倒是取得了不少的战果,但装甲太薄的缺点一直为西班牙人垢病。

    F型是波兰战役前出现的,这个时候一号坦克终于结束了只有装甲只有8~12毫米的尴尬,根据战争需要进行了装甲防护升级,将全重增加到了十吨。

    G型是1941年法国战争结束后出现的,其火炮安装的是从缴获的法国B2坦克和S35坦克上拆卸过来的47毫米\/35w倍坦克炮。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陆军从法国人身上缴获大量这种型号坦克炮,出于废物利用的原因,将其用于给国内的1号坦克进行了火力升级。

    不过这时德国国内,中型坦克已是三号坦克的天下,轻型坦克则是以二号坦克为主,一号坦克作为训练车,虽然换装了火炮,却依然只能退居二线,充当坦克学校的训练使用,这也是这个型号的坦克的终极改良版。

    到最终停止开发为止,这款坦克都没有用上他想要的40毫米\/60倍的坦克炮。

    一号坦克,在战后作为“战争剩余”物资,以极低廉的价格向国外出口,芬兰购买了十辆,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皆购入数十辆不等。此外德国方面也以“军援”的方式,向挪威、丹麦赠送了二十辆和十辆一号G型。这些国家购买一号坦克,主要也是看中他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成本低廉,适合充当装甲兵的坦克训练车。

    战后获得一号坦克最多的国家,是德属波兰。

    1943年后,在德国人的刺刀下,被瓜分波兰因为苏德两国的需要,在被割掉了大量的国土后,又一次地“复国”了。出于政治需要,德国人为自己扶持起来的“德属波兰共和国”一次性“赠送”了一百辆早期型一号坦克作为礼物。

    为了恶心波兰人,德国人还在前波兰的领土上,划了块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一个吉普塞人王国,然后和苏联合作,两国搜罗了全欧洲的吉普赛人,然后强迫式地用火车一车车地运到这里,帮他们建立了一个吉普赛共和国。

    在老欧洲,吉普赛人是比犹太人更令人厌恶的存在。无论是斯大林还是汉娜,都极讨厌这个只喜欢流浪,偷窃,算命,就是不肯安静下来的好好干活的民族。两国这种强迫吉普赛人建国的行为,反而得到了全欧洲的一至赞美,在劳永逸地帮助大家解决了吉普赛小偷的问题。吉普赛共和国建立后,德国人也送了三十辆一号坦克作为礼物。

    而在亚洲,中国和兰芳共得到过三辆早期型的一号坦克,两家索要这两台坦克是为了填充各自战车博物馆的库存。中国的两辆,一辆放在北京军博物馆,是早期型的A型,另一辆是G型,则摆放在上海的军事博物馆战车园里。而兰芳得到的那辆放在兰芳首都新昆仑的博物馆里,则是为数不多的出口西班牙的E型。

    在德国装甲兵中,一号坦克的外号叫“小老鼠”。这个外号是林汉取的,出于一种恶趣味,他和汉娜给德国开发的每一款坦克都取了动物的外号。

    作为坦克,德国陆军专门生产的一号坦克全部数量加起来不到八百辆。不过作为火炮牵引车和弹药输送车,由其车身改进而来的,六吨级的变形车装甲牵引车却生产了三百余辆。一号坦克本身基本没有参予西线的法国战役,但其变形车,装甲牵引车却大量地出现在法国战场上,主要的任务是充满火炮牵引车和弹药输送车。

    和历史上不同的是,法国战役时,德国装甲兵手中的坦克数量十分充足,所以防护薄弱的一号坦克并没有被送上战场。倒是该型坦克的各种变形车,其最有名的一种变形车,是安装了2X4八联装火箭炮的自行火箭炮车。在法国战场,其发射时的尖啸声给英法联军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得到了希特勒的手风琴的外号。

    二号坦克发展史

    二号坦克是1935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到1941年彻底关闭生产线为止,总计生产了一六百辆,是一年战争中德军装甲兵重要的主力。

    1932年希特勒提前半年上台后重点抓的开发项目之一。首先,德国机械所的人,按照汉娜提出三大指标,更改了德国坦克的发展计划,作为第一优先开发的项目,为此甚至不惜停止了原一号坦克的开发去直接抄袭维克斯坦克,而将全部的人力集中到这个13吨坦克开发项目上。

    二号坦克是作为轻型坦克立项,为四人车组, 火炮为一门40毫米\/60倍径坦克炮。设计重量为13吨,改进型加强防护增加到十五吨,在德军中,其被称为野猫坦克。

    该坦克除了初期因为火炮产量不足,暂时使用过13毫米测距机枪替代火炮供坦克兵训练使用外,其武器一直都在用那门40\/60倍径的坦克炮。

    这门PAK36 40\/60坦克炮,由于和著名的博福斯高炮使用同一种炮管,早期由于炮管产能不足,以军备计划中优先给博福斯高炮让路的原因,产量一度受到限制,不得不花费外汇从瑞典进口了四百根同类型的炮管补充。

    第一辆样车在1934年四月就已造出,共有五辆,而后进行了严格的反复测试。第二年五月就已定型绘制生产图纸,九月生产线准备完毕开始量产,十月第一批五十四辆二号坦克走下生产线。

    由于有穿越者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正确”的开发方向,从A型到D型,除了装甲逐渐加厚,以及在机械结构设计上进行细微的调整,增加了高射机枪外,该型坦克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进。

    E型是试验型,产量只有三辆,体重增加到20吨~25吨之间,主要目的是为了测试更大的重量对悬挂系统的伤害程度,以便为下一代的三号坦克开发提供经验。不出人所料,这三辆坦克在进行超载试验后车体内部结构都严重受损,只能报废。不过事后三辆样车都被封存保留,多年后被送进德国的战车博物馆。

    F型一年战争结束后开发出来的,和前面诸多型号不同,该型对悬挂系统进行了重型的设计,同时更换了马力更大的发动机,名义上叫F型,实际上除了车身还是用二号坦克的车身外,车子的内部结构和其他型号的二号坦克已大不相同,该型坦克被命名为山猫。

    依照原先的开发思路,这款坦克被定位为侦察坦克。

    不过F型产量极少,仅生产了二十五辆就被叫停。主要原因是这时德国已开始全新的E战车通用底盘计划,同时对坦克的运用思路也有所变法,侦察坦克的任务被计划中的步兵战车替代。

    F型产量虽少,却有幸参加了战争——以色列是F型唯一的海外用户。以色列建国时,德国“大方”地援助了他们一批“多余”的装备。有二十辆二号F型山猫坦克被送到以色列,参加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二号坦克身上,可以看到后来德国方面“通用底盘”思路的雏形,该型坦克在设计生产之初,就考虑到了诸多变形车的开发。

    在德国装甲兵的作战思路中,二号坦克是做为三号坦克的辅助补充,而其相对造价底廉的底盘,而被广泛地用安装各类型的火炮,其变形车有多种。

    如安装了75毫米\/24倍榴弹炮的二号突击炮,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的蟋蟀自行榴弹炮,安装了一门40博福特高炮的百舌鸟自行高炮,以及拆除了炮塔,安装了火焰喷射器的喷火坦克。

    在一年战争中,西线战场上约有一三百辆二号底盘的战车参予战争,其中超过四百辆是他的各种变形车。在西欧战场上,二号坦克及其变形车,是作为三号坦克的助手出战。

    1937年新中国成立后,从德国引进的第一条坦克生产线就是二号坦克。不过中国虽然很早就开始尝试学习生产二号坦克,但由于熟练工人不足,装甲钢产能不足,发动机自产受阻,早期时的产量很低,到1940战争结束时,也只生产了二百余辆。

    战争结束后,中国方面得到德国提供的更先进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生产图纸,二号坦克的生产计划也就被停止。加上当时已是和平年代,东北的开发急需大量的拖拉机,引进二号坦克生产线的东方红坦克厂部分产能转向拖拉机,而其主要的技术力量则转去攻克四号坦克和其改进型E36的生产难关,二号坦克的生产在中国也就此终结。

    其在中国的产量虽然不高,但其生产的过程却帮助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

    二号坦克的最成功的变形车,是1941年开发出来的,以F型的车身为基础研制改进的十六吨级的轻型坦克歼击车,该车的造型和历史上著名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极其相似,安装一门从三号坦克上换装淘汰下来的75\/42倍坦克炮。

    该型坦克歼击车的设计思路,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T34”海。不过苏德之间一直处于和平状态,德国陆军对其装备需求不大,仅生产了二十辆用于测试就停止了订单,而后作为技术贮备被封存了起来。虽然没有得到了进一步的装备,研究部门却不断地得到开发资金要求对其进行不断地改进,其终极改良版是E10追猎者II型坦克歼击车。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8年后,直到反坦克能力更强的,使用“摇摆式”炮塔的轻型坦克歼击车开发成功后,军方才下令停止对这个系列的挖潜开发。

    该型坦克歼击车德国国内虽然没有正式装备,但在海外销售方面却取得了意外的好成绩。

    北欧的芬兰、瑞典,中欧的瑞士,南欧的匈牙利,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希腊,此外还有后来被德国“解开”的斯洛伐克和波兰,都非常喜欢这款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轻型歼击车。而在南美,阿根廷人也是这款轻巧的坦克歼击车的用户

    追猎者及其改进升级型E10坦克歼击车,由于不断地获得海外的生产订单,其生产线一直维持到1952年才最终关闭。其生产寿命,甚至比四号坦克都要长。

    而位于的捷克斯科达兵工厂,也得到了德国方面授权的生产许可,在德国关闭了E10坦克歼击车的生产线后,他们自己又继续为本国和外国生产了近三百辆E10才停产。

    追猎者在亚洲的用户,正是被林汉肢解的马半西亚。独立建国后不过百日就被日本和兰芳以及泰国“三国分马”,强行肢解的马来西亚,战后砸锅卖铁拼命地提升自己的国内武装。囊羞涩的他们买不起昂贵的坦克,追猎者因为价格便宜所以他们看上了,一口下了高达一百五十辆的订单。

    由于其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在德国方面有意之下,其生产技术被大量地向“盟国”出口。1946年该车完成全部的海外订单停产之后,意大利更买走了全套的生产线用于自产。除了意大利外,北法也得到了该型坦克歼击车的生产许可证。

    三号坦克(小豹)

    三号坦克则来自二十吨坦克开发计划,最初古德里安提出了其承受上限不能超过二十五吨的限制,以适应欧洲的桥梁。

    但一要求后来被汉娜,汉娜将其上限提升到27吨,并直接向坦克设计师点明,这款坦克将来一定会加厚装甲和加强火炮增重到27吨,所以设计时必须留下足够的亢余度。

    从一开始,三号坦克就被寄予厚望是汉娜计划好的未来西线法国战役的主力。(注:历史上德国几乎是同时开发三号15吨的坦克和20吨的四号坦克,但在这里汉娜取消了15吨级别坦克的开发计划,所以二十吨坦克的编号向前挪了一位,变成三号)

    按汉娜的“完美计划”: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55 倍径的主炮,五对大直径负重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

    但计划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德国国内糟糕而混乱生产组织能力军工产提升的最大敌人。实际中,军备装备部门的人明确地告诉汉娜:由于结构较复杂,生产工时高,军工厂不可能在1940年前提供足够多的75毫米\/55倍坦克炮。

    所以最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改为安装一门75毫米\/42 倍径的坦克炮代替。

    虽然名为二十吨计划,但实际上开发时汉娜却要求其必须留出百分三十以上的承重上限亢余度。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42 倍径的主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考虑到西欧战场多沼泽的环境,该型坦克使用的是40毫米的宽履带。按照汉娜的计划,未来的法国战役结束后,三号坦克的生产进度将逐渐停止,届时德国将转产三十吨坦克。

    为了加快三号坦克的开发进度,其设计研发是完全建立在二号坦克的基础上进行的放大改进,所以两款坦克的外型很相似。

    三号坦克,从A型到C型都是试验型,产量不高,加起来只有三百辆,1938年五月时,最终确定版D型开始生产,这时战斗全重已上升到二十五吨。

    此时经过前期多年的调整,德**工行业终于完成了整合,结束了混乱低效的生产状况。

    三月开始量产的三号D型,第一个月的产量只有二十辆,第二个月就增加到九十辆,九月份随着鲁尔区新建的尼伯龙根坦克厂开工,产量一下子扩张到二百辆,而到了1939年十月,苏德联手对波兰宣战,瓜分波兰时,德国装甲兵已接收了接近两辆的三号坦克。

    波兰战役结束后,在漫长的冬歇期里,大部分的四号坦克都加装了新设计的13毫米防空机枪,同时许多三号坦克根据法国的作战环境进行改进,将侧面装甲加厚到30毫米,总重由25吨增加到26吨,该型号被升级成E型。

    该型坦克还有一个名为D3型的改良版,是将一挺车身机枪替换成火焰喷射器的喷火坦克,该型坦克是法国战役发动前向后方坦克订制,共有九十辆此类型坦克被送到前线,此外坦克维修车间也自行改造了一批,具体总数到底有多少不详,在强渡马斯河的战役和进攻色当要塞的战役中,该型坦克参加了作战。

    1940年五月,法国战役爆发时,共有超过一八百辆三号坦克在西欧肆虐,并造成了著名的三号坦克危机。三号坦克虽然因为产能原因,无法装备上更强大的75毫米\/55倍坦克炮,只能使用结构相对简单42倍径的缩水版坦克炮替代。不过当时这个时期的英法坦克火力都十分贫弱,哪怕缩水版的42倍75炮,也是让他们胆战心惊的存在,该型坦克是德国取得西线战役胜利的重要功臣。

    因为穿越者的开挂,德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几乎是历史同期的一倍,但由于要防备苏联在东线对德国“开玩笑”,所以法国战役期间,仍然有近辆三号坦克被安置在东线以防万一。这个时期,德国在西线最大的问题不是坦克不足,而是进攻速度过快,后勤补给经常跟不上,前线部队向后叫嚣从来都是补给不足,而不是坦克数量不够,所以集中过多的坦克意义不大。

    法国战役结束后,“空闲”下来的德国人,终于有精力“慢慢”地将坦克炮升级成预定的55倍径,这就是最终版F型。

    不过这时的汉娜的眼睛已盯上了使用88毫米坦克炮的四号坦克,加上英国很快在中苏德三国联盟的打击下屈服。随着战争结束,三号坦克在1941年就停生产装备陆军。闲下来的坦克厂的任务主要就是将旧型号的三号坦克,按F型的标准进行改进。

    三号坦克在一年战争结束后被大量出口中东,主要的用户是以色列,参加了历次中东战争,并在那里和T34坦克和KV坦克,甚至是T44坦克(即后世的T54\/55)对抗过,取得了很好的战果。

    虽然三号坦克在战场上甚至曾经痛打过T44,但并不是他比T44更先进的原因。而是阿拉伯人那种使用坦克的方式和糟糕的装甲兵技术,什么坦克落到他们手里,都只会洋相出尽。

    除了中东地区外,1952年在印度半岛成立的奥里萨共和国,也是三号坦克的海外客户。奥里萨共和国是著名的拉塔尼游击队和英国经过和谈后,于1952年建国。

    只是这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红色游戏,在印度地区唱了十年的双簧戏帮英国人干脏活后,无论是社会主义苏联还是新中国,都很对拉塔尼的出身很是怀疑,加上美国宣传此人是英国第五处的间谍,所以两家对这个国家军事支援变得很谨慎。而英国政府表面上和拉塔尼进行了这么多年战争,也不方便拉下来直接支援这个新建立的国家。于是这个任务就交由不怎么插手印度事务的德国来执行。

    在和阿尔托利娅暗中勾通后,1955年,德国人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了奥里萨共和国近两百辆F型的三号坦克。在接收了这批坦克后,奥里萨共和国在1958年又从英国这儿秘密进口了数百台柴油发动机这批三号坦克进行升级改造——这种改造也在以色列身上发生。由于换装了更强力的柴油发动机,该型坦克机动性有很大的上升。

    1960年印度正式独立后,残余的印度部分又被英国人分成了以不列塔尼亚人为首的南印共和国和尼赫鲁建立的印度共国。前者控制了印度近九个邦的地盘。

    而在1962年南印共和国向印度宣战,夺取了印度两个邦,在此期间奥里萨共和国也落井下石,夺取了整个西孟加拉邦。当时三号坦克在战场出动,和印度的慧星坦克发生过激战。虽然这两款坦克性能不相上下,但是由于印度兵的低素质,在战场上仍然是三号坦克占上风。

    中国方面1941年得到了德国人转移的三号坦克全套生产线和生产图纸,前后大概生产六百多辆三号坦克。不过中方生产的三号坦克是以适合中国南方的烂水田,这些坦克大都布置在新收复的安南省和大理省。

    为适应两地糟糕的烂水田地形,在量产时对履带和传动结构进行相应的改进,将履带宽度提升到45毫米。

    除了充当坦克使用外,一年战争结束后,德国陆军将大量战争中受损回厂返修的早期型的三号坦克炮塔拆除,利用底盘加装火炮,改装成自走榴弹炮。而拆除的炮塔,则被安放在东线防御苏联装甲集群的筑垒要塞的地上泥炮孰上充当转动炮塔。这些地面转动炮塔,在其顶部加装了三十毫米厚的附加装甲板以防御大角度落下的炮塔。

    四号豹式坦克

    三十吨级别的四号坦克,是汉娜在完成了三号坦克开发后,重点开发的项目,其目标是为了应付未来的T34危机。

    不过由于E战车计划的出现,加上德国周边战略环境的改善,以及技术的进步,这款坦克最后成了过渡产品,但在德国坦克发展史上,其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标志。

    1941年一月,使用截短炮管的,88毫米\/52倍坦克炮,其战斗全重34吨的四号坦克的样车,在巴伐利亚的坦克试验场开始测试。

    从一开始,这款坦克的设计思路,就全面抄袭了后世苏联的T54坦克,可以视为是缩水版的T54。

    虽然机动、火力、防御三项指标看上去都很不错,由于严重抄袭了苏联坦克设计理念,装备部队后被装甲兵垢病不少。

    主要原因是一是车身过矮,人机工程不佳,对人高马大的德国坦克兵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其次是炮弹偏少,仅有四十二发,只能说正好够用。(注:历史上虎式坦克炮弹87发,黑豹也在80发左右)

    四号坦克于1942年下半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其间不断地改进,型号编号变化很快,前面三种型号只是在完善坦克的机械结构和动力组上进行小修小改。

    四号坦克在生产到C型的五百辆之后,很快出现了大改型的D系列。

    D型之后则是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C型相比,D型不再过度压缩车高,车身高度提高了十厘米,达到253米(注T54车高24米)车内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调整,人机环境有所改善,加装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炮塔转动使用先进的电转动\/手动混和,备弹数量增加到四十八发,主炮炮管长度也增加到56倍,承重系统也进行了调整以适合增加的车重,这时其车重已增加到三十八吨。

    其最大的改进,在于乘员数量的改变。

    二战期间的坦克普遍配制是5个人,即车长、驾驶员 、通讯员、炮手、填装手,这也是作战效率最高的配制。而二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的标配是车长(兼职通讯员)、炮手、驾驶员、装填手,四人车组。例如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59式坦克和其苏联原型T54\/55,美制的M48,英国的百人队长,都是四人车组。

    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在于车载无线电台技术的进步。在这个位面,由于穿越者的影响,晶体管电台比历史上早了近十年出现。相对于老式的电子管电台,晶体管电台体积小,重量轻,操纵简单方便,已不再象老式电子管电台般需要配备专门的通讯员,车长一人就可以兼职这一任务。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新设计的电转动炮塔,让炮塔转速提高,使得火炮同轴机枪可以替代车体机枪的作用,四号坦克发展到D型之后,就完全取消了车体机枪,带来的好处是车体正面装甲避免开口。防护力大大提升——当然,缺点是车体机枪没处装,对步兵能力有所下降。

    在1944年前,这种设计显得有些过于激进了。但汉娜考虑到未来的几年里,苏德之间不太可能有战争。而现在正是技术进步和装甲兵(未完待续)

    第555章 林汉家的动物园

    第555章 林汉家的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