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PO原创市集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 2 部分

      神了 作者:肉书屋

    第 2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剿担翰换幔陨系郯迅菀椎氖氯梦依醋觥!    ?br /

    这部影片改自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察斯基的同名小说。所以,颠覆工作其实在传统文本上早已完成。而在尼科斯之前,还有博尔赫斯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写道:犹大出卖耶稣,并不是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是为了三十枚钱币。苦修者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帝,宁愿诅咒自己,折磨自己的r体,犹大也如是,放弃了荣誉、幸福、宁静和天国,以卑躬屈膝和进地狱来体现上帝的尊荣。他更是伟大的使徒。

    死亡成为不断重写的事件。不仅世俗的艺术家在改写,在《新约》中,这次死亡也不断被刷新、赋予意义,【儿女既同有血r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r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的人。】《希伯来书》

    剥夺生命是最严厉的惩罚,因此,它也是权力最远的疆界。死了之后,就逃脱了权力的控制,甚至,主动追求的死亡成为了对权力的反讽。也就是说,权力在这种新的死亡观前面完全失去了效用。

    对死亡的颠覆性革新,使人与死亡之间的关系,由单纯的“害怕”拓展到“不怕”、“平静接受”。这并不是基督的首创,而要归功于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的死亡。卞哲明·周维德牧师也不得不承认,它是仅次于基督的死亡,“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的任何悲剧里,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史乘里,(除了一个例外)没有一件事是可以与柏拉图书中苏格拉底临死时刻相媲美的”。考虑到苏格拉底死在基督之前,站在更客观的立场,应该认为他的死亡影响了基督的死亡。

    苏格拉底这样看待死亡,“我们之中认为死是一件坏事的人乃是错误的……死要么是一场无梦的熟睡,——那显然很好——要么就是灵魂移居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如果一个人能和奥尔弗斯、缪索斯、赫西阿德、荷马谈话,那他还有什么东西不愿意放弃的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让我一死再死吧。”

    最后,苏格拉底说:“死别的时候已经死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只有神知道了。”

    神不知道会如何评价苏格拉底的死亡,可是,人确实被他打开了一种可能性,纵使我们从来没有勇气和智慧像他一样死亡,依然只是“因怕死而为奴的人”,可是,我们毕竟有了一种抵抗的可能性。

    虹桥。hqdoor。

    第13节:守望者只说凶言

    守望者只说凶言

    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凶兆,以未来的危险促进当下的改过革新,这样的人,有知识、有胆量、生死置之度外,是一个时代的心灵与眼光。这类人多,世界就不会那么愚蠢。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人来说出凶兆,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报人、大学教授、批评家、科学家。这就全看机缘了。

    在《旧约》里,这类人被称为“守望者”,他负责指出一国或一人的罪错。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人子啊,你要告诉本国的子民说:我使刀剑临到那一国,那一国的民从他们中间选立一人为守望的。他见刀剑临到那地,若吹角警戒民众,凡听见角声不受警戒的,刀剑若来除灭了他,他的罪就必归到自己的头上。他听见角声,不受警戒,他的罪必归到自己的身上;他若受警戒,便是救了自己的性命。倘若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剑来杀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他虽然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守望的人讨他丧命的罪。

    “人子啊,我照样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听我口中的话,替我警戒他们。我对恶人说:‘恶人哪,你必要死!’你以西结若不开口警戒恶人,使他离开所行的道,这恶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倘若你警戒恶人转离所行的道,他仍不转离,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却自己脱离了罪。”】《以西结书》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守望者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要么得罪人,要么得罪神,收益率一定是为负数。

    说好话,讨好彩,并不在守望者的话语责任之内;做这种事情,好处很多,从来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争相唱颂,并没有必要指定一个人来做。这反过来可以当作一个有趣的标准,如果连守望者都开始只说吉兆,那有可能就到了一个败坏的时代。

    《列王纪上》中,承担守望者职责的先知米该雅,生活在一任邪恶的以色列王时期。王有一次要出征,召集四百先知询问,他们都说:必胜!他听了还是不放心,想到还有米该雅没有询问,而米该雅素来只说凶言,不说吉言,他心里非常讨厌。派去召唤米该雅的使者了解王的心思,对米该雅说:【众先知王一口同音地都向王说吉言,你不如与他们说一样的话,也说吉言。】米该雅来到王的前面,张口就说:必胜!这倒让王不敢相信,他说:你要说实话。米该雅说:必败!王马上翻脸,说:把这个人下在监里,使他受苦,吃不饱、喝不足……

    在《圣经》文本中,先知也好,守望者也好,这些口说凶言的人,他们让自己惹麻烦的职责是神所指定的,因此,有神权的庇护,王权还一般不敢听了凶言就下毒手,但是像米该雅一样,太不识趣,也还是会被下在监里。那么,自神权式微,守望者没有了保护伞以后,如何让只说凶言的守望着活着,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了。任何一个听不到凶言的大寂静时代,有可能是守望者失职了,有可能是守望者死光了,活在其中的人,虽然有各种声调的吉言,但往往不能如愿恭喜发财、长命百岁。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hqdoor。

    第14节:使徒学外语

    使徒学外语

    原来读高中的中学建校一百周年,给校友定期寄《校庆特刊》,上面有很多诗词曲赋,捐款快讯。有一次,看到一个九十多岁的老校友写的一封短信,只有百来个字,却说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他建议要学好英文。

    我们在某个时期,语言也分敌我阵营,全民学的是俄语。他当驻外参赞时,在一次聚会中,有个外交官非常不理解地问他这件事,说: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最新科技资讯都是用英文写的,你们为什么不学英文呢?他由此深受触动。

    他信件的结尾说了一句有趣的话:如果不想当慢腾腾的乌龟,就要把英文学好。这封信很有价值,可能会影响那所县城中学的很多孩子,比捐钱重要多了。

    我在那儿读高中时,痛恨英文。首先,当然是心里藐视它,觉得中文这种语言好极了,天下第一;还有就是碰上一个非常讨厌的英文老师,我觉得他作风夸张,耸肩摊手,连叹气都要学美国人的两截法:哼——横——?当时是个傻孩子,不知道珍惜自己,也更谈不上尊重别人的癖好,就在课堂上和他作对,被赶出了教室。英文当然就彻底完了蛋。

    结果一晃到了中年,才发现,不得不重新去过英文关。我不要考职称,也不必过四六级了。只是害怕匮乏。我们真的是身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了,只要你的能力足够,别人很难全面封锁声音,一定能知道、验证你希望得到的消息。这个能力的核心就是英文关得过掉,英文是资讯最新、速度最快、使用面最宽的语言,也就是说,英文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可能彻底哑火、最不可能被统一口径的语言,你很容易在里面实现求真意志。当然,语言这种东西确实太难了,是个苦力活,尤其是最好的学习年龄已经过去;不过,花多少心力,总得过掉它;因为饿死在面包店旁边的感觉会坏得多。

    做梦都想一瞬之间掌握了数门语言,仿佛这个场景【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被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新约·使徒行传》这样学外语倒是蛮轻松的。只不过,我们不是使徒,没这样的大能,也并不是去别国布道。我们恐怕只是为了听得更多、看得更多,这样,才更不容易上当。

    一个英文老师不好,英文考试制度不合理,这都有可能激怒我们,结果是我们放弃了一种最有力的知识工具。英文老师和考试制度都活得好好的,受害最深的却是我们自己,我们发泄了愤怒,却帮助他人捆绑了自己,这其实是不智之举。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15节:地和人都要休息

    地和人都要休息

    《旧约》中,造物主在前六日创造了光明、天地、海洋、大地、星辰、动植物以及人类,在第七天,【歇了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这个传说影响巨大,无人不知,一是因为我们现在按这个体例休息,虽然前面六天什么没做成,第七日,一定是什么也不做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这些事情记载在一本两千页书籍的前两页,多数读者还是有耐心看到这里的,再接下去,就难说了。

    “七”以及“七的倍数”,在这本书中还经常出现,而且与“休息”多少都有些关系。《利未记》里,有一系列条例。

    土地在第七年要休息。【六年要耕种田地,也要修理葡萄园,收藏地的出产。第七年地要守圣安息……不可耕种田地,也不可修理葡萄园。遗落自长的庄稼,不可收割;没有修理的葡萄树,也不可摘取葡萄。这年,地要守圣安息。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给你和你的仆人、婢女、雇工人,并寄居的外人当食物。这年的土产,也要给的牲畜和你地上的走兽当食物。】

    其实看起来,更像是人及动物在休息。

    更重要的是这点,如果你是一个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又不幸当了奴隶,不会是无期徒刑,而是有期的四十九年。

    【你要计算七个安息年……共是四十九年。当年七月初十日,你要大发角声,这日就是赎罪日,要在遍地发出角声。第五十年你们要当作圣年,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这年必为你们的禧年,各人要归自己的产业,各归本家。】

    这里面有个问题,这种禧年制度受损失最大的当然是奴隶主,若不是以色列人,他有可能就不会严格遵守这种自减福利的规矩。所以,又有个必须帮助同族尽快脱离奴隶身份的命令。

    “住在你那里的外人,或是寄居的,若渐渐富足,你的弟兄却渐渐穷乏,将自己卖给那外人,或是寄居的,或是外人的宗族,卖了以后,可以将他赎回。无论是他的弟兄,或伯叔,伯叔的儿子,本家的近支,都可以赎他。”

    “休息”这个概念,不仅指躺下睡觉,还指重新获得生机,还指从困苦的奴役状态中解脱。而且,这是人毫无疑问的权利。旧约里的以色列人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个坚信,其中的一个内核是对同一族类无条件的关爱。没有任何一个以色列人可以终身为奴,纵使命运惩罚他暂时为奴隶,他也必然得到释放,恢复自由的身份。

    现在奴隶制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很多人却更得不到休息,不仅礼拜天要加班;万一时运不济,陷于贫乏,就会陷于双重困境,可能无力自救的,好像也无外力加持,解脱就遥遥无期了。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16节:总得怕点什么吧?

    总得怕点什么吧?

    近来收到不少垃圾邮件,有不少还是朋友、读者发来的,都会先道歉一番,因为他们收到略带有恐吓色彩的邮件,说是有某个灵异事件,若不将描述此事件的邮件转发给七个人,就会死掉。与其心里发毛,不如顺手转发了,发七封邮件,现在是多容易的事情。老要删除这种邮件,心里烦得半死,推己及人,当然不会去转发了。

    被这种弱智邮件吓倒,胆子固然太小了,但也还可以理解。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感,从来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宗教某种程度上就是升华了这种恐惧感,将之转化为对“神”的敬畏;信徒就会按照宗教典籍里面的教条去做事,不太敢为非作歹,避免招惹无法逃避的惩罚。

    即使是王权这样广大无边的权力,在“神”的监视之下,也不敢造次。《旧约·列王纪上》,有一个“拿伯的葡萄园”的故事。以色列国王亚哈的王宫旁边是拿伯的葡萄园,他对拿伯说:把你的葡萄园给我当菜园,因为靠近我的王宫(国王竟然要管这么小的事,好像要亲自种菜的样子,换成现在,不知要感动多少心软的民众),我会换给你更好的葡萄园,或者给你一个好价钱。拿伯却不领情,说:我敬畏耶和华,不会把祖宗的产业给你的。国王就心情郁闷地回去,也不吃饭,躺在床上生气——国王生气的样子,非常平民化。

    王后耶洗别知道这件事,马上拿出女强人的样子,大大瞧不起国王,说,你当了个以色列王,连个葡萄园都搞不掂,看我的。她指使拿伯所在城市的贵族,安排人污告拿伯渎神,然后用石头把他砸死了。如此这般,成功地占了拿伯的葡萄园。

    伤天害理之后,耶和华传话给了亚哈:很得意是吧?杀了拿伯又抢了他的产业,告诉你,狗在什么地方舔拿伯的血,也会在那个地方舔你的血。

    亚哈于是忏悔,撕裂衣服,禁食,身穿麻衣,缓缓而行。耶和华见他改正,二审的惩罚就轻了一些:亚哈在世之时,可以不降祸,只降祸给他的儿子。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样对儿子未免太不公平了。

    神盯着国王的一举一动,有恶必惩,所以,即使支持君主制,也不会害怕王权的无所节制。支持君主制的哲学家霍布士就说过,除非君主自愿让出权利,否则臣民没有和君主对抗的权利。他的理由也是,君主的惩罚权利在神那边,比如,大卫王为了得到乌利亚漂亮的妻子,设计害死了自己的这个忠诚战士,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侵害乌利亚,但是他侵犯了神,因为他是神的臣子而不遵从神的律法。而神,由于它完美,所以并不会错误地使用权力,因此,所有世俗权力,那怕是王权,都不能犯罪,在它之上,有一个无所不知的权力。

    当然,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不能把最后的监督权与惩罚权交给神,它显得太过于遥远,所以,绝对权力的君主制就逐渐被淘汰,执政者的恐惧感不是来自神了,而是来自民众或民意代表的批评与不信任。但是不管在相信神的时期,还是不信神的时期,人类都有认识权力本质的智慧:人不能有绝对权力,人作为有缺陷的动物,是需要有一种力量让他害怕的;否则,他会诸恶做尽,诸善不为。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此,已经不相信神了,却又没有别的东西可怕,那么,抢个葡萄园,不过是一件小小的拆迁新闻而已。

    →虹→桥→书→吧→。hqdoor。

    第17节:傲慢的资格

    傲慢的资格

    无论哪一种宗教,都让人学会谦卑,这符合宗教的逻辑:再了不得的人,也比不上神的功绩,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人自然没什么好傲慢的。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诸多信徒,却往往使人对宗教心生厌倦与反感;这些人共同的特征就是傲慢:我信了某个宗教,我就是有寄托的人,得拯救的人,非我族类的,全是魔鬼,全低我一等,全不可救药。这样的嘴脸出现,人家怎么可能尊重你相信的东西?

    前段时间,听了一个神学讲座,主题是所有宗教的核心:祈祷。据观察,大量的祈祷是自私的,功利性十足。有人为了赌博胜利而祈祷;有人为了职场恶斗而祈祷;有人为了惩罚他人而祈祷;有人为了性能力而祈祷;有人为了艳遇而祈祷……它们往往以命令句式结尾,“神”被他们驱使做许多事情:出老千、当后台老板、做打手、成为威尔刚、甚至拉皮条。

    主讲的神学家对这种情况,自然是心急如焚,他说:这样的祈祷其实是把自己摆在了“神”的上面,你已经做出了判决,好像是最高明的生灵,“神”不过是你的仆人,用来满足你无穷无尽的私利。这是世间一等的傲慢呀;而它偏偏在宗教的光芒与祈祷的唱诵中被化妆过了,让如此这般祈祷的人浑然不觉,越陷越深,成为一个亵渎宗教的人。

    真正的祈祷应该是怎么样的?它恰恰是简单地描述自己困境或当下状况的求助与叙述,不下判断,不作谴责,这些事,应该由你求告的“神”来完成。

    关于祈祷的真伪标准,说出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多么圣洁的概念,都会被曲解。而人从本能上来说,善于也乐于曲解——如果有利可图的话。

    《马可福音》中,法利赛人与文士因为耶稣的门徒饭前没有洗手,违反了规矩,就对耶稣提了一点意见。耶稣说,你们自己因为敛财而教唆他人不孝父母,怎么有脸来批评别人呢?这个反驳有点牵强,当然不能因为别人伪善而放弃好的卫生习惯。但是法利赛人与文士对规矩的两重态度,却正说到了要害。从卫生习惯到宗教礼仪,这个世界上有一套套的“规矩”,人在对待别人时,总是严格按照规矩来,在对待自己时,总是可以通融;而人之所以要认识、接受“规矩”,主要目的往往是要取得“谴责、惩罚”他人的权利;从而有了傲慢的资格。权力的傲慢、知识的傲慢、金钱的傲慢,虽然同样无趣,取得的过程毕竟相对艰难;而宗教的傲慢,由于取得容易,所以从来成为穷人与弱者的武器。这样,谁都有了傲慢的资格。大家都掌握无趣的力量,也算是公平呐。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hqdoor。

    第18节:有什么好急的?

    有什么好急的?

    我们可能过于夸大变化的功效了。在这种气氛里面活久了,看到什么东西两天之内没有分别,就觉得落伍了。军民人等,三教九流,不折腾点“新”玩艺出来,誓不罢休。

    比如你有幸掌管一个城市,流行的做法是,在你的任期之内,把它搞得四年以前离开的人再也不认识它。那些回来寻根的人再也看不到老街旧巷,原来自己住的五百年古宅现在已经神奇地化身为一座现代化公厕。大便一元,小便五毛。这个人想到一座比美国历史长两倍的房子说没了就没了,俯身痛哭,仿佛内急的人挣扎到了公厕前面却发现自己没有带钱,在铁面无私的看厕人前面彻底失掉自尊……请让我进去,我要炸了……不行,大便一元,小便五毛……

    这个人旁边若有记者(考虑到现在媒体发达,他身边一定会有记者的)看见此人一副海外游子的打扮,又举止怪异,当然就拍了下来,登在报纸上,图片说明是:家乡巨变,游子喜极而泣。然后还有链接新闻,说欧洲有的城市,三百年没有新房子,寒酸死了,鬼都懒得旧地重游。

    一个人,六根摄入的,都是类似的资讯,他就会变得非常着急。一个文学青年写下第一个字,就看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支票;一个新闻青年,做完第一个采访,就已经化身为社会的良心;一个受迫害妄想狂,在网上发几个帖子,就以曼德拉的口吻说话了。而更多的人,时时在交换神秘的资讯,不完全统计,有这些:利润一百倍的生意、处女膜自然再生、迅速成名的圈子、一年就可以拿到的博士文凭、年薪五十万的工作……

    快快快,来不及了。

    我的意见是,除了内急我们要急着解决,不要允许别的东西让我们急。急匆匆才能赶上的东西,往往不是什么好东西,它可以是地产泡沫的最后一棒,可能是一个公开性a日记的女人,最好的结局就是一辆已经塞得密不透风的公交车。

    人生只有两次迅速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是托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二是嫁入大富大贵之家。这两个机会没有把握住,只有慢慢来了。一个急迫的人,五点就跳起床,每天见另外五十个急迫的人,说一些牛x的想法,晚上十二点才回到床上,好像非常充实;我们不妨起得迟一点,早一点睡,自己想做成的事,订个三年计划,每天做一点,三年后和这些人比比,看看谁的效率高。

    后者的活法好一些,它符合人的节奏。好像下面描述的这个人: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边,

    按时候结果子,

    叶子也不枯干。

    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圣经·诗篇》

    一年结一次果,就是树的最快,就是树的节奏。一棵树听信传言,说可以一年结五次果子,这棵树就疯了。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19节:摩西的压力

    摩西的压力

    农业社会的人,可以普遍不着急,那是一个培养悠闲精神的时代,鹅要慢慢肥,菊花到秋天才会开,节气就那么几个,大寒一定在小寒之后,粮食一年就收那么几斗,有些当种子,有些蒸酒,朋友都住得很远,要坐轿子或者骑驴去探访,书法掌握起来很困难,而诗歌又更是需要精细琢磨。

    没有任何技术能让人比时间更快。

    现在是商业社会,人得在压力下生存,被迫得着急起来。有专家研究表明,自从电视技术统治媒体以后,人的压力感是有史以来最强的,而且有加剧的趋势。战争、灾难的画面第一时间呈现,并不断重播、不断更新,让人无法逃避恐惧感。对比起来,在亚历山大时期,死几百万人的战争,对战役以外的多数人毫无影响,只有在多年以后,别处的人才在史书上读到一串冷冰冰的伤亡数字……

    电视技术即使传播好消息,商业奇迹、中彩故事、少年名人,也都在撩拨人心底的欲望,让人无法安心入睡,想想别人二十岁都上时代杂志封面了,你却还在沉迷于成人网站,这可如何是好,混下去会上案例选编封面的……

    不过,人又需要合适的压力。否则,摩西就只是一个普通牧羊人,并不能带以色列人出埃及。事实上,他被“神”选中时,也是推三阻四的。

    《出埃及记》中,他不断表示自己的软弱:【“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摩西回答说:“他们必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必说:耶和华并没有向你显现!”摩西对耶和华说:“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从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我本是拙口笨舌的。”】

    他甚至耍了无赖:【“主啊,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

    这个日后的以色列人大救星,在压力面前,原本是这种窝囊样子。

    没有压力不好,老呆在农业社会,几千年如一日,淡出鸟来;压力太大也不好,搞得做梦都在上班,上班时只好在补觉。最好的度是,一点压力来了,就增加一点能力,就像摩西一软弱,“神”就赐给他一点力量。不过,这种度谁能找得到呢?所以,现在只好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活在极度压力当中。

    至于其他的百分之八十,当然已经崩溃了。

    →虹→桥→书→吧→。hqdoor。

    第20节:左右为难

    左右为难

    有一条纯洁准则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正确的人类繁殖方法,即为纯洁。他们可以胡说人是从胳肢窝钻出来的(好恶心,想想狐臭的腋窝);从肚脐挤出来的;从路上捡回来的(这种传言存在逻辑缺陷,扔在路上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爸爸妈妈打架时来劝架的(太无聊了吧?)……

    如果一个受过科学教育的人直截了当地说:人是通过生殖器繁殖的。那么,就“羞死人了,流氓”。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实话实话,反而道德败坏。当然,意识到了不对,还是有办法补救的,我当年说出这句话时,看见周边的气色不对,就接着说,人的生殖器是胳肢窝和肚脐!于是宾主尽欢。看来,我的危机处理能力还是蛮强的。

    美国的《新闻周刊》在圣诞将近的时候,作了一个“耶稣诞生”专题,将科学昌明几百年后的宗教与科学悖论再次“不合时宜”地提出来。

    《路加福音》里有这样的描述:【……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撒勒。到一个童女那里……童女名字叫马利亚。天使进去,对她说:“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

    针对这段原文,还有个网上调查,题目是“你相信如《圣经》所言,耶稣是处女所生的吗?”,我想了想,科学在脑子里占了上风,选了不相信。调查结果是,有55%的人相信,35%的人不信,10%的人不确定。《新闻周刊》的阅读者,可都是大小知识分子呐,有过半的人完全与自己所知的生殖科学背道而驰。新闻中引用一个受访者的话,非常好地说明了这种自相矛盾后面的复杂心态,“我不想成为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不过,我的信仰有时候要让我像孩子一样单纯”。孩子嘛,当然相信处女可以生孩子。人要得到科学与宗教的双重保护,双重抚慰,就只好不顾逻辑。话说回来,这有何不可呢?我们又不是逻辑学家。

    一位护士出来对一位等候诊断结果的姑娘说:恭喜你,你有宝宝了!姑娘扑闪着沌洁的双眼说:怎么可能?我还是处女呀……护士姐姐说:那么恭喜你,你怀了一个神。你看,要安慰别人的话,任何情境下都是找得到理由的。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hqdoor。

    第21节:森诅咒

    森诅咒

    《旧约》里的“耶和华”,是个性情中人(或者说是性情之神),换言之,就是和我们一样,心里永远气鼓鼓的,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我们和他相比,就是没有惩罚权而已。如果能像他一样,动辄把战争、饥荒、灾难加之于对头,那是多么爽的事情呀。

    骂人的文字从来可以达到文字的最高段位,就像情书永远可以沉到文字的最弱智段位一样。同样是激情,恨比爱更能唤起灵感。爱除了千篇一律说“宝贝”、“我的小猪猪”之外,就没有新鲜的玩艺了。遗孀们把她们的作家死鬼的情书拿来出版,我从来是理解不了的,若不是殡葬改革,他们已经被烧成了灰,继续用传统方法土葬,他们一定会羞愧得坐起身来。

    随便拿一段《阿摩司书》里的骂人话语来看看,【你要击打柱顶,使门槛震动,打碎柱顶落在众人头上;所剩下的人,我必用刀杀戮,无一人能逃避,无一人能逃脱。他们虽然挖透y间,我的手必取出他们来;虽然爬上天去,我必拿下他们来;虽然藏在迦密山顶,我必搜寻捉出他们来;虽然从我眼前藏在海底,我必命蛇咬他们;虽被仇敌掳去,我必命刀剑杀戮他们;我必向他们定住眼目,降祸不降福。】试着一口气读完,同时在心里想念你的上司,感觉真是如三伏天喝冰镇可乐。

    之所以提到《阿摩司书》,是里面还有绝无仅有的诅咒法,好像整本书,只出现过这一次,【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他们必飘流,从这海到那那海,从北边到东边,往来奔跑寻求耶和华的话,却寻不着。】

    根据圣经逻辑,把“耶和华的话”用“真理”或“真相”加以替代,可以行得通的。那么,替换后的话,就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替亚·森的理论:信息垄断造成的信息缺失和匮乏,是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造成大多数灾难的原因)。所以,我称这段诅咒为“森诅咒”,最悲惨的境地,莫过于此,看起来不愁吃,不缺穿,其实,脑子开始萎缩,得不到一句有价值的话语;杀r体,不过痛一刀,杀脑子,是看不出死相的痛苦。

    森诅咒,作为最高级的诅咒。有必要知道一下。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22节:神有什么了不起的?

    神有什么了不起的?

    人是不完美的,而且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完美,总是会有缺陷。这似乎是人类的不幸,就像一个登山者知道有一座山峰他永远征服不了。不过,我倒认为这样做人才有意思,不可能完美也意味着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像一个登山者活在一座可以不断向上攀登的高山,到不了项,但是可以成为爬得最高的人——我的意思不是官当得最大,而是指趋近于完美;当然,如果权力对你来说是完美的主要成分,你这么理解也无不可。

    如上所述,同样一个“爬”字有不同的理解,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不同能完美,就算是你爬了一座你认为最高最美的山峰,其他人却有可能批评你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错过另一座更壮观的大山。两帮人互相不服气,接下来就会对骂,群殴,只想送给对方一个“完美”的毁灭。

    《旧约》有一个叙事逻辑非常有趣: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人是如此,神也是如此。人不断地违反神的美意,作j犯科;神忍不住频频动怒,在暴力中沉沦。有一点点悲观主义色彩: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啦,无法可想。

    在《创世纪》中,有一个雅各和神的使者摔跤的故事(可见摔跤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最神圣的奥运项目),这一人一神从深夜摔到黎明,分不出胜负,神的使者就作弊,在雅各的大腿窝摸了一把(性s扰!性s扰!),没有裁判的比赛果然不太可能公平,雅各的大腿窝于是就扭了。即使这样,雅各仍然有力气不让这位神的使者离开,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神的使者只好为他祝福,说“你不要再叫雅各,因为这让你听起来像一款日本车……”

    哎呀,写错了,神的使者原话是这样的:“你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

    这场马拉松摔跤比赛的结果是雅各变瘸了。但他仍然很高兴地把此地命名为“我面对面见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如果你现在坐公交车经过此地,就会听到:“‘我面对面见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站到了。”

    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至少摔跤不在行;而胜了神的人雅各却只能靠神的祝福,也了不起到哪里。

    虹桥。hqdoor。

    第23节:谦卑悖论

    谦卑悖论

    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体例有点像每年高考作文题目公布之后,报纸专栏版的同题作文;也有点像不同机位拍摄的同一场比赛;最适当地说,它们仿佛现代小说技术崇尚的多重叙说,指望在层层叠叠的描述中不断深入事物的核心,在叙述完成之时达到了在叙述开始之时不曾奢望的高地。

    “谦卑地牺牲”是共同的主题之一,所以产生了匪夷所思的语句:【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马太福音》;再没有更厉害的文字可以如此表达出“谦卑”与“绝对宽容”了。

    对比“耶稣之死”,我认为,《路加福音》更具戏剧性地表达出了“谦卑”。耶稣被钉十字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四福音书都提到这一点,它说明耶稣之死在世人眼里是相当卑贱的。唯有《路加福音》,让这两个强盗开口说话,三人都钉在十字架上,痛苦不堪,有一番“十字架上的谈话”发生了:

    【那同钉的两个犯人,有一个讥诮他说:“你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那一个就应声责备他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神吗?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作的相称,你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就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

    “谦卑”悖论是这样的:说“我要谦卑!”收敛平时的骄傲与优越感;这个宣称本身就体现出了傲慢。真正的谦卑是你的没落、低贱与死亡,旁人认为都是正常的,与你身份相称的。也就是说,当别人意识不到你在谦卑之时,才是真的谦卑;而别人感觉到你在表示“谦卑”,他反而会觉得受到了侮辱,你这是在放低身段与我们来往呀,你以为你是谁?

    即使是罪有应得的犯人,也以为有资格嘲弄十字架上的耶稣。这种情境下的受刑者,才是真的谦卑,谁知道此人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死亡?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24节:第一契约

    第一契约

    《旧约·创世纪》里,描述了一系列的创造过程,在六天内完成,开始的时候,心情愉快,第一天是,【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和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心想事成,这是创作的极乐境界。在第六日,“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模子没有问题,工艺想必也不差,不过,“人”这种产品,却越来越有毛病,按照现在的商业规范,应该“召回”这些不合格的产品。

    但是他想的是摧毁,【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的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天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这有些像写作者删除不满意的作品,像海子把他的诗作扔进粪坑,都是绝望透项。但是海子的诗还是被清洁工人捞起来了,耶和华也还是允许挪亚和地上各物种代表通过参加挪亚方舟大会幸存下来。

    之后,就是著名的大洪水。

    洪水过后,耶和华闻着挪亚燔祭的馨香,在心里拟定了与人的第一份契约的指导精神【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候心里怀着恶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

    不再灭绝生命。为所有人提供相同的机会与环境。这第一契约在《新约·马太福音》中,当成了宽容的例证:【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居,?

    第 2 部分

    欲望文